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城堡的守護者(四) gardien de château (4)


        從二樓皇后閨寢一旁(與國王廳相連)的窄小螺旋梯往上走,便可通往位於三樓的國王寢宮chambre du roi,展間13。「媽媽妳看!是國王的房間耶!」(Maman, regarde! C'est la chambre du roi!) 這是在這裡工作時,最常聽到法國小朋友一上樓對家人說的話。然而,很多觀光客一開始都會誤以為這裡是法蘭西斯一世或亨利二世的房間,其實都不是,這裡是亨利二世與凱薩琳麥迪奇的兒子—亨利三世(Henri III)的房間,其登基王位前為安茹公爵(duc d'Anjou)。其哥哥們,前兩任國王法蘭西斯二世(François II,只在位15個月,卒於十六歲)與查理九世(Charles IX,十歲上位,卒於二十四歲)分別因耳疾與肺結核病逝後,1574年,亨利三世成為法國國王,其象徵字母只有H。
國王寢宮(chambre du roi)

        亨利三世繼位後,推行一系列的制度,像是將皇室神聖化,與朝臣保持距離,連用餐都要以柵欄把自己與其他朝臣隔開,還嚴格規定了政權階級觀念,使得想要接見國王需要經過層層關卡而變得格外困難。儘管這樣的規定讓許多朝臣氣憤不已,然而這一套宮廷禮儀的發明(l'invention de l'étiquette)反而成為後來路易十四(Louis XIV)於凡爾賽宮沿用的範本。諷刺的是,亨利三世豢養了一批親信(mignons,此用法在當時沒有負面意涵),每天起床後,也只有這些親信可以到他的寢宮。或許是因為當時穿著的風格原來現在流行的legging當時就有了,果真復古;還有當時的國王都有戴珍珠耳環,太美了讓後來很多人看到他與親信相處的畫作,都會謠傳他是一位同性戀者。然而,史料記載亨利三世與來自洛林的皇后路易絲(Louise de Lorraine)是真愛而締結連理,不像其他的國王是政治聯姻。
亨利三世(Henri III)


       



















        駐守在此,除了接待觀光客並不時回答他們對於皇室的疑惑外,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防止觀光客恣意或躺或坐在國王的床上,或是觸摸鍍金的床架與木製櫥櫃。與二樓皇后寢宮的情況一致,巡視人員都要不時地再教育為所欲為的觀光客,遇到聽得懂法語或英語的,這問題很容易解決,但若遇到只講其他語言的人,除了出聲制止還要外加比手畫腳,若連隨行的導遊也肆無忌憚地任意觸摸,真的就很想翻白眼並叫警衛。曾經有一次,中控室的人員從監視器看到有觀光客大喇喇坐著拍照,可能是附近沒有其他遊客,監控人員直接以廣播告知請勿觸摸,讓觀光客趕快站起,掩面離開。
        這一間房間其實是以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軼聞而知名—天主教極端教義首領亨利德吉斯在此被亨利三世預謀刺殺身亡(l'assassinat du duc Henri de Guise, le 23 décembre 1588)。這就要談到在法國歷時三十六年(1562-1598)的宗教戰爭(guerres de religion),前前後後有八個系列的新舊教之爭,即天主教與新教胡格諾派的衝突(conflits entre catholiques et protestants/huguenots),直到1598年,擁護新教的亨利四世於法國南特頒發南特召令(l'édit de Nantes),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宗教戰爭才劃下句點。
        大家都說這是一段流行弒君(la mode de régicide)的時代,怎麼說呢?1559年,亨利二世在巴黎一場馬術競賽中,被Gabriel公爵蓄意以長矛刺眼而亡。擁護新教的亨利三世為了消弭天主教極端教義派的勢力,放假消息邀請教派領袖亨利德吉斯到布盧瓦城堡三樓其寢宮(就是這間)協商新舊教之爭,1588年12月23日以公文信件誘引他前往並在小房間內將他刺殺身亡,隔日亨利德吉斯的弟弟路易卡迪南德吉斯(Louis cardinal de Guise)前往尋找哥哥,不料也一同被刺殺,兩人的屍體據說被丟入羅瓦河,此事件在當時引發人民憤懣,1589年8月,亨利三世即被天主教教士克雷蒙(Jacques Clément)刺殺身亡。其後繼位的遠房表弟亨利四世,儘管頒發了南特召令,也因為被誤以為要向教宗發動戰爭,而被刺殺身亡。瓦洛王朝就此終結,波旁王朝再度回來掌政。
亨利德吉斯在布盧瓦城堡被亨利三世下令刺殺身亡(Le duc Henri de Guise est assassiné dans le château de Blois sur ordre d'Henri III) 
亨利三世確認亨利德吉斯身亡,Duprat所繪的歷史軼聞畫作(troubadour)諷刺的是在畫面右側有兩位身穿白與粉紅華服的親信,手持童玩玩耍。(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 23 dec. 1588 )
         經過國王寢宮,後頭有兩間小展覽室,分別介紹宗教戰爭時期的武器與當時王室流行的運動─舊式網球,往後走有一露天塔台,七月後重新開放,可以眺望花園景致。往回走到國王寢宮旁邊的大展間─會議廳(salle du conseil,展間17),這裡擺放了多幅亨利德吉斯因為新舊教之爭而被刺殺身亡的歷史軼聞畫作,展間的另一側甚至還有最早的黑白紀錄片播放,描述亨利三世預謀刺殺亨利德吉斯的故事,錄製的場景就在國王寢宮,近二十分鐘的法文紀錄片,觀光客可以舒服地坐在沙發上欣賞。曾經某日一早在此展開工作,聽聞同事之間耳語說早上會有攝影師來空拍城堡,作為宣傳照片,我還在想是怎麼空拍的時候,就從三樓看到一個升空的小型遙控紅白氣球,繫著相機,原來諸多城堡的遠景瞭望照片都是這樣空拍出來的!


會議廳(salle du conseil)
上張會議廳照片,遠方中央的畫作:亨利三世於布盧瓦城堡中庭會建德吉斯三兄弟,著黑衣服者為亨利三世,右方今色衣服者為亨利德吉斯,其左方為弟弟路易卡迪南德吉斯。

會議廳照片左方的大幅畫作,城堡內導覽員必定停留在此說故事,畫家Merle所繪,畫中經典人物都出現了:教士克雷蒙(左下)刺殺了亨利三世(右二咖啡色衣服)後,立即被衛兵刺死的畫面。著綠色華服並以手阻擋的則是未來的亨利四世,然而實際史實是亨利四是根本不在現場,畫家家他放在此畫中增添軼聞的戲劇張力。(Assassinat d’Henri III par Jacques Clément, 2 août 1589. Henri III confirme Henri de Navarre comme son héritier.)
        通過下一個擺放十六世紀鐘錶的小辦公室(cabinet neuf,展間18當時因為王室的進駐,鐘錶業在Blois很興盛),來到十九世紀末古蹟修復建築師Felix Duban工作藝廊(galerie Duban,展間19)。以深杏桃色的壁面與其他展間做區隔,這裡展示了許多當時修復所遺留下來的原始磁磚、石造柱飾與修復手稿;此外,十九世紀末攝影技術剛問世,當時記錄古蹟修復工程的攝影師拍攝了一系列城堡修復後的樣貌,可以從長廊一側桌面上的黑白攝影集回顧歷史畫面,像是十九世紀末觀光客的穿著、外科醫師協會在此開會所留的合影等等。這些文件都是觀光客容易遺漏的,更別忘了往長廊盡頭望去,那是建築師Felix Duban當時的辦公桌,桌上有一幅他的半身浮雕,左側有一架舊式照相機,當時就是使用這台拍攝的,右側則有一木製衣帽架,古意盎然。
Felix Duban工作藝廊(galerie Duban),辦公桌後方有當時的照相機。
        法蘭西斯側翼的最後一間展間就在Duban工作藝廊的右手邊─新文藝復興時期藝廊(salle de Neo-Renaissance,展間20)。許多觀光客可能為了趕下一個行程,以致於這個展間也是草草瞥過;然而,這裡的藝術品如果仔細端詳的話,很容易看得入迷。這裡擺放的是十九世紀以後新文藝復興時期瓷器(faïence,多為十九世紀末瓷器藝術家Ulysse Besnard(1826~1899)的作品,他是布盧瓦人,作品主題主要是文藝復興初期法國皇室的圖騰象徵與當時的用色。
新文藝復興時期藝廊(salle de Neo-Renaissance)
小提琴

珠寶盒

曼陀林
木製酒櫃(rafraîchisseur à vin)
        每每巡視到這裡,我都會趁沒有觀光客時定睛欣賞幾件喜歡的瓷器作品,像是畫工細緻的樂器小提琴與曼陀林,繪有貴族象徵的珠寶盒,古式的瓷器夜燈罩等等。另一側有許多皇室的雕飾家具,最令我感興趣的是一個看似儲藏櫃,實則為冰鎮葡萄酒的木製酒櫃rafraîchisseur à vin,上頭還有葡萄藤飾的雕琢,這是現代酒櫃的雛形,低調的奢華,美得好想帶回家!走向三樓出口的門邊展示了三面Ulysse的瓷器作品,其中一幅主題為凱薩林麥迪奇於亨利二世過世後掌政,與外交官員開會的畫面。咦!這背景怎麼如此熟悉?
Ulysse的瓷器作品
原來就是二樓螺旋梯上來的那間國王廳,可從瓷器上繪有火蠑螈與貂的煙囪辨識出來,在這歷史古城,無論是蜿蜒石階、城堡門前,甚至瓷器上一抹畫面,都是古今歷史長廊上古人與來者的交集點!(聽完皇室歷史故事,也別忘了離開前到一樓議政廳扮演一秒國王與皇后唷!踏出議政廳石階往上走至路易十二側翼的二樓,這裡還有一間主題美術館在等著您!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草苺:好時光的信差 fraises: l'arrivée de beaux jours


        在法國,只要在市集或甜點店初見草莓的蹤跡,就彷彿詔告天下夏季的好時光(beaux jours)就要來臨了!草莓屬於季節性水果,在法國從四月初到七月底都能見其芳蹤,最圓潤飽滿、甜美多汁的時刻,個人認為是六月左右,在週末農夫市集幾乎攤攤可見鮮紅欲滴的新鮮草莓,價位多在2.5歐一盒(250g)。
        有一次在某攤位等待買草莓與其他蔬果,在前方的十多位客人,每一位都帶走幾盒草莓,直到我前兩位,mara des bois與charlotte這兩品種的超圓潤飽滿草莓就在我眼前賣完了!心痛之餘,也只好怒買兩盒另一個品種ciflorette。六月底的市集,常去的蔬菜攤擺出兩盒1歐的草莓山,看到品種是料理雜誌曾經介紹的la gariguette,品種源自法國南部亞維儂的garrigue地區,以此地名為其取名。此品種形狀偏長,頭部突起,味道甜酸適中,有法國草莓之后(la reine des fraises)的美稱,是法國目前培育最好的品種,六月底算是季末了,見其賤價販售,自然來上兩盒,而我前方的客人則是一次拿了六、七盒!
la gariguette(點圖放大)
        除了清洗後單吃,草莓也很常拿來製作甜點,特別的是它不像其他水果(蘋果、檸檬、杏桃、香蕉、覆盆子等)會跟塔皮或餡料一起進烤箱,它在甜點中的角色幾乎是以生鮮的姿態出現,成為甜味中的亮點。在法國,最廣為人知的經典是fraisier,台灣大多翻為草莓芙蓮,我覺得草莓慕斯琳更好,因為這款甜點的三元素就是新鮮草莓(fraises)、香草或開心果口味的慕斯琳奶油餡(crème mousseline)、介於海綿與戚風口感的蛋糕(génoise)。這款費工的甜點也在2014年受到費加洛雜誌(Figaroscope)的評鑑,評分標準為四:視覺展現(形狀、厚度等等)、味道(草莓、慕斯琳奶油餡與其添加的口味)、質地(水果、餡料與蛋糕體的平衡感)、品質與其價格是否相符。當年巴黎最佳fraisier是第五區的Carl Marletti甜點店,2012年夏天我就在那裡進行銷售實習,七月中的週末與友人嚐過一次fraisier(題外話:現在頓時想起就是在那天與友人Cecile一起認識室友的),草莓與香草慕斯琳奶油餡的平衡口感、看得見的香草籽與突出的馬達加斯加香草味,外加其秘密武器浸過櫻桃白蘭地糖漿的杏仁海綿蛋糕(biscuit joconde imbibé au sirop de kirsch)與杏仁奶油餡(pate d'amande),讓味道更香濃,草莓多是當天市集國產的ciflorette或charlotte,店裡玻璃櫃內的fraisier大小為二至三人份(18歐),師傅覺得這個大小嚐起來最滿足暢快,也是週末最多家庭訂購的大小。
source: 費加洛雜誌(點圖放大)
Carl Marletti: 2014巴黎最佳fraisier(點圖放大)
友人Cecile 嚐單人份fraisier(點圖放大)
兩、三年前的週末還有販售單人份,現在想嚐鮮試試的甜牙齒只能扼腕了!評鑑結果與Carl Marletti只有些微差距的是位於第七區的Gâdeaux Thoumieux,雖然2013年底才開幕,但老闆則是知名廚藝選秀節目評審Jean-François Piège(獲得米其林二星的主廚兼甜點師傅),這裡有販售單人份唷!
        五、六月間,很常在週末進廚房邊看草莓系列食譜邊練功,試了幾次四種草莓甜點,難度差異不同。由繁到簡為:草莓香草慕斯琳(le grand fraisier des beaux jours)、草莓香草輕乳酪塔(tarte aux fraises gourmande)、草莓輕乳酪(fraises cocktail)、草莓香蕉冰沙(sorbet aux fraises et bananes)。一起來試試紅潤般的夏天!


【草莓香草慕斯琳】(le grand fraisier des beaux jours)
草莓香草慕斯琳(點圖放大)

8人份    準備:45分鐘    烘焙:25分鐘    冷藏:4小時

食材:
- 蛋糕體(génoise):全蛋6顆、低筋麵粉60g、玉米粉40g、細砂糖80g、檸檬皮絲1顆、奶油少許
- 慕斯琳奶油餡(crème mousseline):細砂糖100g、常溫奶油200g、全蛋2顆+蛋黃1顆、玉米粉60g、牛奶40cl、香草莢1條
- 裝飾(garniture):草莓600g、糖粉(sucre glace)適量

步驟:
- 蛋糕體
(1) 烤箱預熱200℃後,將麵粉與玉米粉過篩在一起,6顆蛋的蛋黃與蛋白分開來。備一個大型沙拉碗,放入蛋黃與細砂糖,先以打蛋器用手腕的力量將其快速攪拌,直到混合均勻並呈現慕斯狀的亮澤,接著加入麵粉、玉米粉與檸檬皮絲,並攪拌均勻。
(2) 以電動攪拌機或多功能食物調理機打發蛋白,用高速打發5分鐘左右,使其呈現雪白固態樣貌。將打發的蛋白加入麵糊中,輕微地攪拌均勻後,將麵糊倒入直徑約24-26cm的圓形烤模中,烤模邊緣需事先塗抹上薄薄一層奶油,防止烘烤後蛋糕體沾黏。
將打發的蛋白加入麵糊中(點圖放大)
(3) 進烤箱20-25分鐘,並以餐刀的刀尖確認熟度,將餐刀插入蛋糕檢查是否還有麵糊沾黏在刀尖上,如果刀尖是乾淨的,表示蛋糕烤熟了,取出蛋糕並脫模,使其冷卻;如果刀尖沾有麵糊,再烤一下,之後再用刀尖確認熟度,要注意別烤過頭,會太乾唷!
- 慕斯琳奶油餡
(4) 取一小鍋,將牛奶與從香草莢取出的香草籽中小火加熱(可將去籽的香草莢一起加熱,增加香草香氣)。取另一個鍋子,將全蛋2顆、蛋黃1顆跟細砂糖混合,然後以打蛋器快速將他們攪拌,直到呈現慕斯狀般光滑,然後加入玉米粉攪拌均勻,接著倒入加熱後的牛奶與香草籽,不停地以打蛋器攪拌約1分鐘,然後全部倒回剛剛放牛奶與香草籽的小鍋中,以小火加熱,繼續不停攪拌,直到奶油餡變稠後熄火。過濾掉香草莢,讓奶油餡冷卻1小時。
(點圖放大)
(5) 將常溫軟化的奶油切成小塊,將其加入已冷卻的奶油餡後以打蛋器攪拌均勻,直到奶油餡呈現慕斯狀(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慕斯琳奶油餡),將其倒入冰鎮過的大沙拉碗或有高度的鍋盤,蓋上保鮮膜後冷藏備用。
- 擺盤裝飾
(6) 將génoise蛋糕體以橫切面的方式對切成二,取其半面先放到高度約8cm的烤模底(切面朝上)。草莓先挑出3~4顆漂亮且大小適中的當最後裝飾,其餘的清洗過後,去蒂並對切成二,沿著烤模圓周擺放(切面朝外)。之後倒入一半的慕斯琳奶油餡,再把剩下已對切的草莓均勻擺上去,最後把剩下的慕斯琳奶油餡倒入,另一半的génoise蛋糕體蓋上,輕輕壓一下,進冰箱冷藏3小時左右。食用前,均勻灑上糖粉,以挑出的幾顆草莓點綴裝飾,完成!
(點圖放大)
註:蛋糕體若怕太乾,可以先浸泡過君度橙酒糖漿(sirop parfumé au Cointreau)或櫻桃白蘭地糖漿(sirop de kirsch),小心晾一下再覆蓋上去。



【草莓香草輕乳酪塔】(tarte aux fraises gourmande)
草莓香草輕乳酪塔(點圖放大)

4人份    準備:30分鐘    烘焙:20分鐘    冷藏:2小時

食材:
 酥餅派皮:參閱檸檬塔篇,食材量減為1/2,可加入1/2顆檸檬皮絲,讓塔派更清爽。
- 香堤輕乳酪餡:義式mascarpone輕乳酪100g、液態鮮奶油10cl、糖粉2湯匙、香草莢半條
- 擺盤裝飾:草莓400~500g、紅醋栗果膠(gelée de groseilles)3湯匙(可略)、糖粉適量(可略)、薄荷葉適量(可略)

步驟:
(1) 烤箱預熱200℃, 酥餅派皮放到烤模中(怕黏膜的話,可在烤模周圍塗上薄薄一層奶油,或是使用鐵模、矽膠模防沾黏),以叉子於塔底均勻叉洞透氣,此時將烤箱溫度調降至180℃,進烤箱20分鐘左右,取出冷卻。顧一下火候,每個烤箱熱度不同。
(2) 洗淨草莓,去蒂後挑選一顆大小適中漂亮的做最後裝飾,其餘的對切成二備用。紅醋栗果膠與1湯匙水拌勻備用(此步驟可略)。
(3) 混合義式輕乳酪、液態鮮奶油、糖粉、香草籽後,以電動攪拌機或多功能食物調理機(或萬能的雙手)攪拌成香堤輕乳酪餡。
香堤輕乳酪餡(點圖放大)
(4) 在塔底加入輕乳酪餡並以刮板抹平,以圓周方式擺放草莓,由外圈到內圈,最後中心放上一顆完整草莓。淋上紅醋栗果膠(可略),灑上糖粉與薄荷葉(可略),完成!
換上慕斯琳奶油餡(點圖放大)
混合草莓、櫻桃(點圖放大)
混合櫻桃、杏桃、紅醋栗(點圖放大)
註:可隨著季節換上其他莓果裝飾,混合草莓、覆盆子、櫻桃、杏桃都不錯唷!


【草莓輕乳酪】(fraises cocktail)
草莓輕乳酪(點圖放大)

4人份    準備:15分鐘    糖漬:30分鐘

食材:
草莓400g、細砂糖6湯匙、檸檬汁1顆、義式mascarpone輕乳酪250g、牛奶3湯匙、奶油餅乾16片、黑巧克力片適量
(點圖放大)
步驟:
(1) 洗淨草莓後,去蒂對切成二或四,加入細砂糖4湯匙和檸檬汁,輕輕拌勻別傷到草莓,冷藏糖漬30分鐘。
(2) 混合義式輕乳酪、牛奶與剩下的砂糖,攪拌均勻使其光滑,備用(也可裝入擠花袋,裝飾起來更漂亮)。
(3) 取4個透明玻璃水杯,加入一層輕乳酪、一層用手捏碎的奶油餅乾(約2片),一層糖漬草莓,以此步驟再加入一次,最後刨上適量黑巧克力絲,完成。


【草莓香蕉冰沙】(sorbet aux fraises et bananes)
草莓香蕉冰沙(點圖放大)

2人份    準備:5 分鐘    冷凍:3~5小時

食材:
草莓250g、香蕉1根、檸檬汁1顆、細砂糖100g

步驟:
(1) 草莓洗淨後去蒂,香蕉扒皮後切塊。
(2) 將草莓、香蕉、檸檬汁、砂糖混合,以果汁機攪拌均勻成泥,冷凍3~5小時。每20~30分鐘攪拌一下結塊,約3小時後享用。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甜點中的鑽石:馬卡龍的前世今生 macarons d'hier et d'aujourd'hui


中法文化教育基金會巴黎視野物(第三十一期 / 104年6月閱讀PDF內文

        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式馬卡龍(macaron),或稱杏仁蛋白餅,是以杏仁粉、蛋白、砂糖為基本原料,製成直徑約三至五公分左右的小圓餅,由19世紀末在巴黎經營糕餅業的Ladurée家族將兩片杏仁蛋白小圓餅夾以各式甘那許甜餡料而成(圖一)。而今日的馬卡龍與製作食材相同的杏仁蛋白餅(massepain)差別在於後者僅僅是由杏仁粉、蛋白和砂糖做成的杏仁球或餅乾而已,可說是近親。
(圖一)法式馬卡龍(macaron)
        1533年,義大利麥迪奇家族的凱薩琳.麥迪奇(Catherine  de  Médicis)與法國奧爾良公爵亨利(Henri  d'Orléans,即繼承王位後的亨利二世Henri  II)政治聯姻後,熱愛美食與藝文的她帶了好幾位甜點師傅陪嫁,除了將義大利的精緻餐具與珠寶飾品放進裝滿嫁妝的行李箱外,許多宮廷料理與甜點食譜也一併帶到法國,杏仁蛋白小圓餅便是其中一例。因為這段歷史淵源,在當時義大利名為macaroni1或maccherone的杏仁蛋白小圓餅在法國日漸聲名大噪,受到上流階級的喜愛,隨後食譜便在法國各地流傳,甚至有所演進。1552年,法國作家Rabelais在其著作《第四之書》(Le  Quart  Livre)中以「杏仁蛋白小圓餅」(petite  pâtisserie  ronde  aux  amandes)描述從義大利引進的maccherone,可以想見其在當時的知名程度。
        然而,法國的杏仁蛋白餅其起源真的來自義大利嗎?根據Toussaint-Samat(2004)所著作的《甜點的歷史》一書,傳聞之一是杏仁蛋白餅源自法國中部城市杜爾(Tours)東南方的科梅希修道院(Abbaye  de  Cormery)。小鎮科梅希(Cormery)的官網甚至專文書寫過去這段傳聞軼事:「杏仁蛋白餅在中古世紀已聞名於歐洲,…其源自781年的科梅希修道院。…傳聞有二,其中之一是當時製作杏仁蛋白餅的修士努力地揉麵團,他如同其他麵包師傅一樣上半身打赤膊,用盡全力攪和麵團。突然,在其精疲力竭時跌倒了,整個人倒在麵團上,要進烤爐的麵團上方留有他的肚臍痕跡。從當時以迄今,科梅希小鎮製作出來的馬卡龍又稱作「修士的肚臍」(nombril du  moine)(圖二)。」這是杏仁蛋白餅於法國最早的奇聞軼事,相關的傳說亦在法國其他城市─亞眠(Amiens)、南錫(Nancy)等流傳。
(圖二)修士的肚臍(nombril du moine)
        確定的是,1880年3月,費加洛報(Le  Figaro)的週日文學副刊(Supplément  Littéraire  du Dimanche)刊登出一則「甜點師傅巴爾札克─伊蘇敦杏仁蛋白餅」(Balzac Patissier  ─  Les  Massepains  d’Issoudun),節錄其著作中對甜點消費的敘述,洞察當時社會的經濟活動現象。法國寫實作家巴爾札克在著作《攪濁海水的捕魚女》(La Rabouilleuse)中以不少篇幅書寫人們對伊蘇敦杏仁蛋白餅(massepain  d'Issoudun)的甜點消費,由於故事背景發生在法國中部伊蘇敦(Issoudun)這個城市,書中更書寫了許多史實,此著作因此被法國學界認為是對伊蘇敦歷史與社會考古的重要文獻,而著作中對於伊蘇敦杏仁蛋白餅的敘述亦定錨了甜點消費在當時屬於外交官這層社會階級的經濟活動(Le Figaro,1880;Association  Orléanaise  Guillaume  Budé2 ,2014),以下節錄費加洛報「甜點師傅巴爾札克─伊蘇敦杏仁蛋白餅」一文(圖三):
「這位善良的女士(修女)有知名宗教甜點的食譜,我們稱其為伊蘇敦杏仁蛋白餅(massepain  d’Issoudun),這是法國果醬業其中一項偉大的創作,沒有一位主廚、廚師、甜點師傅與果醬師傅能夠偽造。一位駐君士坦丁堡的法國外交官M. de Rivière每年都要求攜帶大量的伊蘇敦杏仁蛋白餅作為蘇丹王Mahmoud後宮佳麗的伴手禮。」                                                                                                     巴爾札克
                                                                          (一位省裡的清潔男童,第七章)
「這個獨特的甜點過去只有在豐盛的餐宴時才會製作,至今,因為(有甜點店)開始販售而受到推廣,在巴黎,伊蘇敦杏仁蛋白餅是(依尺寸大小)以5到60法朗不等的價格供居民享用(Le  Figaro,1880,本文作者翻譯)。」 
原文:
« Cette  digne  femme  avait  eu  la  recette  de  ces  si célèbres  religieuses  auxquelles  on  doit  le  massepain  d’Issoudun,  l’une  des  plus  grandes  créations de  la  confiturerie  française  et  qu’aucun  chef d’office,  cuisinier,  pâtissier  et  confiturier  n’a  pu contrefaire.  M.  de  Rivière,  ambassadeur  à  Constantinople,  en  demandait  tous  les  ans  de  grandes quantités pour le sérail du sultan Mahmoud.                                                                                                                                    H. de Balzac
                                                    (Un Ménage de garçon en province, Chap.  VII)
« Cette  pâtisserie  unique,  qui,  jusqu’à  ce  jour, n’avait  été  faite  que  pour  la  table  des  riches, va  être  popularisée  au  moyen  de  la  division adoptée  pour  la  vente;  on  offrira  au  public parisien  des  massepains  d’Issoudun  depuis  60 francs jusqu’à 5 francs  (Le Figaro, 1880). 
(圖三)「甜點師傅巴爾札克─伊蘇敦杏仁蛋白餅」一文 

        在巴爾札克時代的幣值,平均薪資是4.5法朗(當時約14.34歐元)/天,若一般人要買一份最大尺寸的伊蘇敦杏仁蛋白餅,需要工作大約14天才能負擔得起60法朗(當時約191.25歐元),甚至當時一日薪資也無法負擔一份尺寸最小的5法朗(當時約15.93歐元)。於此可見,文學家認為料理技藝亦是反應社會寫實的現象之一,巴爾札克將甜點消費融入社會寫實的文學論述中,從細微的甜點美食場域視角看當時的經濟結構與社會價值觀。
        今日,這個精緻杏仁蛋白小甜點不僅從巴黎專賣馬卡龍為主的百年老舖Ladurée或人稱胖子的甜點新秀Pierre  Hermé將響亮名氣遠播至世界各地,消費者更可以在法國各地區見其芳蹤。倘若有機會踏上巴黎花街,想一親馬卡龍芳澤的觀光客在甜點店俯拾即是的巴黎該如何選擇呢?跟著法國評鑑與指標走準沒錯,評鑑像是米其林紅色指南(Michelin  Guide  Rouge)、高勒米歐指南(Gault  Millau)、費加洛雜誌(Le  Figaro)、Le  Pudlo  Paris等等,著名指標為法國最佳職人(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M.O.F.)、世界甜點大賽冠軍(Champion  du  Monde  de  Pâtisserie)、法國國家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等等,這些評鑑與指標物的出現與傳承,都一再說明法國,尤其巴黎,為重視專業與評鑑的國家與城市;甚至,眾多評鑑與指標受其他國家奉為圭臬。在巴黎甜點評鑑中,雜誌《費加洛》受到高度關注,其為創自1825年法國國內發行量最大的綜合性日報《費加洛報》的附屬刊物,從雜誌網站可看到每個月都會評鑑出一則「巴黎最佳美食得獎名單」(palmarès  du meilleur  de  la  gastronomie  parisienne),而且都會有小短片公開主廚評審團的品味標準,每次的主題不一,每個月出刊的美食評鑑已歷時近十年,巴黎經典甜點的歷年評鑑主題有2015「巴黎最佳國王派」、2013「巴黎最佳巧克力修女泡芙」、2012「巴黎最佳巧克力馬卡龍」(圖四)、2010「巴黎最佳巴黎.布列斯特」、2009「巴黎最佳千層派」、2009「巴黎最佳檸檬塔」等等。許多巴黎得獎的甜點店都將其視為一份殊榮,並把報導公告在自家的官方網站上,不少甜點導覽書的作者也將其視為有公信力、聲譽的巴黎甜點店篩選依據。
(圖四)費加洛雜誌評鑑2012「巴黎最佳巧克力馬卡龍」
        從2012「巴黎最佳巧克力馬卡龍」的評鑑過程影片可以知道如何選擇一顆上等的巧克力馬卡龍,評鑑標準有四:外形、質地、味道、價位。製作好吃的巧克力馬卡龍需要高難度的技術,它是極脆弱又難搞的甜點,無論是巧克力還是馬卡龍都與製作時的氣溫和濕度有關,如何在新鮮度、質地與味道中取得平衡是關鍵。評鑑委員之一的甜點師傅Christophe  Felder認為,當我們嚐到一顆上等的巧克力馬卡龍時,除了脆感外,第一口便能感受到巧克力甘那許(ganache)的柔順質地與香氣,不甜膩且鎖住巧克力本身的好味道。製作難度在於如何巧妙地選擇巧克力的味道(可可豆產區與品種)、巧克力甘那許的製作(巧克力、鮮奶油、奶油與糖之間的平衡)、製作馬卡龍的蛋白要極度新鮮且在打發蛋白糖霜時至少要十分鐘以上等等。他亦說明當年度最佳巧克力馬卡龍獎落巴黎第一區Saint-Honoré路上的Jean-Paul Hévin之因,這位於1986年獲頒法國最佳職人的巧克力師傅,選用來自拉丁美洲委內瑞拉產區的巧克力,其得天獨厚的風土使可可豆不需經過太多的後天發酵,加上該店使用的食譜與技術,使巧克力的味道完美地與馬卡龍結合。依序上榜的還有位於第二區的Carette、第六區的Pierre  Hermé(圖五)和AOKI,以及第八區的Dalloyau。當然,除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嚐到不同尺寸的原味、巧克力、焦糖奶油鹽之花口味馬卡龍外,跟著水果旺季或花季走,還可以嚐到季節限定口味,像是檸檬、百香果、玫瑰荔枝覆盆子(圖)等等,近年還有店家推出鵝肝或松露馬卡龍!因為馬卡龍製作難度高與保鮮不易,可想見其價格不斐,若想免費嚐鮮,可要把握一年一度3月20日巴黎特定店家的320馬卡龍日唷!
(圖五)上:Pierre Hermé巧克力馬卡龍/下:Ladurée玫瑰與焦糖奶油鹽之花馬卡龍
(圖六)Pierre Hermé名為Ispahan的玫瑰荔枝覆盆子馬卡龍
        不僅僅在甜點店,其實一般的法國家庭餐桌上就常常可見這道手作的精緻甜點,可能是老奶奶、媽媽、年輕女孩從廚房端出的手藝,亦可能是爸爸、男孩展現其對甜點之愛。品嚐馬卡龍沒有特定的時間或地點,無論是寒冷的冬天、旅行時的火車上,甚至是與親友正在打牌的空檔皆可咬上一口。在此獻上一份法國友人Floriane的馬卡龍食譜,如果您有機會到巴黎觀光並品嚐過知名馬卡龍,念念不忘這甜滋味的同時,何不親手試試呢?


馬卡龍(macarons)


準備:1小時    烘焙:12分鐘    休息:1小時(加入中間餡料後冷藏1天再享用為佳)

食材:(分量約25至30顆)
  1. 糖粉(sucre glace)               175g
  2. 杏仁粉                                       125g
  3. 新鮮常溫蛋白                           100g
  4. 白細砂糖(sucre semoule)  80g
  5. 食用色素粉或可可粉                10g(非必要)
工具:
  1. 過篩網
  2. 電動打蛋機(打發蛋白用)
  3. 烘焙用矽膠刮刀(spatule maryse) 
  4. 擠花袋與圓形擠花器
食材與工具
步驟:
  1. 將糖粉與杏仁粉過篩在一起。(這個步驟一定要做唷,麵糊才會均勻!)
  2. 將蛋白與細砂糖倒在一起,用電動打蛋機以最高速(重要!)打發成法式蛋白,約10分鐘,打發的蛋白要像刮鬍泡慕絲那樣緊實。(製作馬卡龍有使用法式蛋白與義式蛋白兩種版本,法式蛋白與義式蛋白差別在於前者是直接混合砂糖與蛋白,蛋白是生的;後者是以煮沸的糖水加入蛋白打發,蛋白是熟的。)
    打發法式蛋白
  3. 將過篩在一起的糖粉與杏仁粉一次倒入法式蛋白中,以烘焙用矽膠刮刀由下往上邊轉邊混合馬卡龍麵糊,直至麵糊光滑後停止,這個程序為馬卡龍化(macaronner)。不能混合太久,不然麵糊會不夠稠。
  4. 將麵糊倒入擠花袋中,在烤盤上鋪一張烘焙紙或矽膠烤模,為了防止它飛起,可以在烘焙紙下方四個角擠上一點點的麵糊,使烘焙紙服貼於烤盤上。在烘焙紙上擠出直徑約3公分的馬卡龍,約50~60個,彼此之間留3公分左右的空隙。
    長出小圓領後再打開烤箱
  5. 讓馬卡龍休息約30分鐘使其外表變乾而殼化(croûter)。烤箱預熱180℃,接著用指腹輕摸馬卡龍,感覺得出來不黏手,此時可以進烤箱了,烤箱熱度同時調降至160度,烘培12分鐘,中間打開烤箱門2次散熱,第一次最好在長出小圓領(collerette)後再打開,時間到後馬上取出避免繼續烘烤,馬卡龍脫模冷卻。
    馬卡龍脫模冷卻

巧克力內餡(la garniture des coques)


準備:10分鐘    冷卻:4小時

食材:
  1. 液態鮮奶油                             250g
  2. 蜂蜜                                            20g
  3. 黑巧克力磚(70% cacao)  200g
  4. 牛奶巧克力磚                            10g
步驟:
  1. 將液態鮮奶油與蜂蜜倒在一起煮滾,接著將溫度降至80度後倒入兩種巧克力中混合。
  2. 巧克力與其他混合以隔水加熱的方式融化,均勻攪拌直到內餡滑順光亮,常溫冷卻4小時。
    手作巧克力馬卡龍
註釋:
  1. macaroni這個義大利字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末,在當時的義大利有兩種意涵。其一為甜點,指的是杏仁蛋白餅;另一個則是含有乳酪絲、肉桂與番紅花的精緻麵團。17世紀後,指稱甜點的意涵已消失,獨留精緻麵團之意,直至今日。14世紀中期,義大利文學家薄伽丘在其著作《十日譚》(Decameron)中描述macaroni為和有奶油與乳酪的義大利麵團 gnocchi。
  2. Association  Orléanaise  Guillaume  Budé是一個推廣從古代以迄今的人文主義文化思想的官方研究協會,於「文學地理」的研究類別中,考證了巴爾札克於法國中部地區的生活背景與軼聞。http://www.bude-orleans.org/lespages/43auteurs/balzac.html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城堡的守護者(三)gardien de château (3)


        登上法蘭西斯一世側翼一樓中段的迴旋梯,推開厚重的大門,觀光客彷彿化身為受邀至皇室參觀的嘉賓,無論公、私領域,都能恣意地窺其究竟。若是在某些特定時間進來,還有城堡專屬導覽員為大家講古,解開潛藏於皇室展間的各個符碼,述說皇室成員的奇聞軼事。然而,這裡總不是自己家,不能事事為所欲為,展間人員尤其會在這個展間上緊發條,注意是否有不合規定的賓客,上前告知該遵守的參觀禮儀。這一層不像其他樓層只有一位展間人員,這裡有兩位,分別職守皇室公領域國王議政廳與皇室私領域皇后閨房,瞻前與顧後。畢竟這一層如果觀光客太多、太吵雜,可是會影響整棟法蘭西斯一世側翼的參觀動線與觀看品質,甚至一閃神沒注意到有些觀光客恣意觸碰貴重古物,可是會讓警報器作響,因此這裡的工作人員總是戒慎提防著。
國王議政廳(Salle du roi)
       這裡幾乎時時刻刻充滿觀光客,唯有一早九點還沒有遊客進城堡時,我又剛好在這裡開啟一天的工作,就能在繞完二樓的動線把每一展間的門都打開後,回到駐守點欣賞建築雕飾、閱讀介紹立牌上的文字。二樓的大門推開後即為展間⑥:國王議政廳(Salle du roi),這個空間很大,議政廳的壁飾與雕塑與一樓的石刻儲存室截然不同,無論室內色澤與裝飾,細緻吸睛,每每看到走上來的觀光客都是帶以讚嘆的表情。十九世紀末建築師杜邦(Felix Duban)在進行考古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用色與建築風格之後,恢復十六世紀初法蘭西斯一世問政時的空間原貌,國王議政廳是文藝復興時期最為公開的皇室空間,有多元用途:除了是法蘭西斯一世的用餐場合、接見官員與外賓的空間,也是展現國王能力與皇家富足的公領域,像是皇室象徵、掛毯、雕塑與肖像、騎士戰器等等,可見一斑。

作為象徵物的火蠑螈、貂、貝殼與天鵝
        才十八歲的法蘭西斯安古蘭(François d'Angoulême)於1514年娶了遠親路易十二與安娜布列塔尼的女兒—克勞德公主(Claude de France)。她沒有任何兄弟繼承王位,便順理成章地繼承布盧瓦城堡與北方布列塔尼。法蘭西斯安古蘭搬進公主的出生地布盧瓦城堡並登上王位後,又名為法蘭西斯一世(François Ier)。距他登基至今剛好500年;因此,羅瓦河谷地方觀光局(la Mission Val de Loire)將今年定為「1515-2015 法蘭西斯一世:羅瓦河谷文藝復興年」(1515-2015-François Ier, la Renaissance en Val de Loire),羅瓦河流域城堡與古蹟有一系列相關的歷史文化活動。1515年,他開始在布盧瓦城堡興建法蘭西斯一世側翼,歷時三年(1515~1518)。在左手邊的煙囪上,有兩隻象徵皇室的動物圖騰:左邊為象徵法蘭西斯一世的火蠑螈(salamandre)、右邊則是象徵克勞德公主的貂(hermine,繼承了她媽媽安娜布列塔尼來自北方的動物家徽)。火蠑螈以火攻擊的能力代表武力強盛,作為王的象徵,此外還有皇室圖騰百合(fleur de lys)與文藝復興初期的貴族象徵物貝殼(coquille);貂皮潔白代表純潔,作為后的象徵,天花板也繪有這些皇室徽飾。煙囪下的壁爐也有另一動物徽飾,剛開始工作的第一個禮拜曾有觀光客問我那代表哪個皇室貴族,當時沒有做足功課,就這樣被考倒了,只能跟他說:「抱歉,我不太清楚,如果您願意的話,我可以詢問導覽員。」問了其他同事後,原來這隻「遺憾天鵝」(cygne navré),即被箭穿過身體的天鵝(le cygne transpercé d'une flèche),是法蘭西斯一世母親露易絲薩瓦(Louise de Savoie)的代表物,作為思念亡夫(Charles d'Orléans,法蘭西斯一世之父)的遺憾之愛。在煙囪旁有一張國王專屬的皇位,附有頂篷,充滿了金黃百合這皇室圖樣,法蘭西斯一世會在此用餐。這個皇位是可拆式的,也就是說,如果國王要到其他城堡住上幾天,他的隨從就會將皇位拆卸裝箱帶著走,當時很多皇室物件都是跟著國王走,像是掛毯(tapisseries),冬天較冷時,就掛在四周牆面上,用來避寒,直到路易十四之後的掛毯才成為固定式,永久嵌於牆上。當時,想要用酒水毒害國王是很困難的事,因為酒水都會經由設計過的器皿事先檢查,這類器皿多由蛇嘴或獨角獸的頭角製成,據說有毒物質經過會變顏色。再往右手邊看,有一張西班牙製的木雕辦公桌,充滿小抽屜的設計,在當時放置重要文件,抽屜都有上鎖,相當精緻。
雕飾大寫F與C的煙囪與天花板
        展間右手邊的空間除了有另一面雕飾著國王與皇后名字開頭大寫F與C的煙囪外,還擺了法蘭西斯一世的騎士戰服與戰器,法蘭西斯一世是法國歷史上出了名的皇家騎士,剛上位的他熱愛南征北討,尤其是義大利米蘭東南方附近Marignan一役戰勝後(舊義語:Marignano,現為:Melegnano),成功奪回曾祖母瓦倫汀(Valentine Visconti)於米蘭的領地。然而,皇后克勞德的生活品味不在此,她自小身體羸弱、喜好文學藝術,不愛武器、打獵、征戰,國王還在位期間她就過世了,國王不守寡的,直接再娶奧地利伊利諾公主(Éléonore d'Autriche)。而展間旁的戰器都是十六世紀初的真品,經過的男士們,無論大人小孩都想伸出鹹豬手摸上一把,此時就會被眼尖的工作人員出聲制止:「請勿觸摸。」(Pas de toucher, s'il vous plaît.)通常大人都會對我們露出尷尬的笑容,說聲抱歉;然而,小孩就有不同的反應了,不是害怕地瞪著我們不敢再碰,就是想要繼續以身試法故意再碰,然後被尷尬不已的家長制止。有些孩子會乖乖地不再亂碰,但有些年紀真的非常小的,會坐在地上大哭,這時他們的父母跟我們的表情都顯示為無奈與攤手。家長不是迅速把他們拉走,就是留他們坐在原地大哭,後者真的很令人傻眼。
瓦洛廳(Salle des Valois)
        再往前走向下一展間⑦:瓦洛廳(Salle des Valois),這裡是擺放法蘭西斯一世眾多收藏的公開空間,他不只是一位博學的君主(是他使法文成為歐洲文學的官方語言,與拉丁文並駕齊驅),亦是藝術的捍衛者、無法饜足的收藏家。熱愛文藝復興時期的思維,即重新探索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與神話文學,法蘭西斯一世從北義將此概念引進法國,也在法國接見了許多義大利藝術家,像是授權藝術家達文西(Léonard de Vinci)到香波堡(Château de Chambord)設計著名的雙螺旋梯,並把昂布瓦茲(Amboise)附近的克洛呂斯城堡(Château de Clos Lucé)送給他,達文西晚年也在此長眠;在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宮(Fontainebleau)接見善於運用色彩的佛羅倫斯畫家羅索(Rosso Fiorentino),並以出資者的身份贊助眾多藝術家到楓丹白露創立藝術學院以進行創作。因此,這個展間可以看到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品的用色(黃、藍、白為主),還可以欣賞到多幅文藝復興畫家的複製品,像是知名的神話故事歐羅巴的掠奪(L'Enlèvement d'Europe)、達文西的學生臨摹其畫作施洗者約翰(Saint Jean-Baptiste)。
法蘭西斯一世接見畫家羅索與神話故事歐羅巴的掠奪
文藝復興時期的用色
        除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收藏品,這個展間擺放了七位國王肖像與當時的錢幣展示,這給了觀光客對歷任瓦洛王朝國王的外觀印象,依序為路易十二(Louis XII)、法蘭西斯一世(François Ier)、亨利二世(Henri II)、法蘭西斯二世(François II)、查理九世(Charles IX)、亨利三世(Henri III)與亨利四世(Henri IV)。導覽員多會停留在此講古:瓦洛王朝的第一任國王為路易十二,因為路易十二與皇后安娜布列塔尼沒有子嗣,只好讓女兒克勞德公主與遠親法蘭西斯一世政治聯姻。法蘭西斯一世死後由兒子亨利二世繼位,雖然他與當時義大利佛羅倫斯知名商賈家族的凱薩琳麥迪奇(Catherine de Médicis)政治聯姻,凱薩琳還替他生了十個孩子,但他的最愛還是來自法國帕提耶的黛安娜(Diane de Poitiers),亨利二世原本將知名的雪儂梭堡(Château de Chenonceau)送給情婦黛安娜,但對黛安娜恨之入骨的凱薩琳在亨利二世意外過世後,便處心積慮想奪走雪儂梭堡,於是以羅瓦河畔另一腹地較小的修蒙堡(Château de Chaumont-sur-Loire)與黛安娜交換,面對皇后,情婦怎有說不的權利。亨利二世有三個兒子,接著繼位的是年僅十六歲的法蘭西斯二世,與其政治聯姻的皇后為來自蘇格蘭的瑪麗史都華(Mary Stuart d'Ecosse),然而他在位只有幾個月就死了,只好由年僅十歲的兒子查理九世繼位,政治聯姻對象為來自奧地利的伊麗莎白(Elisabeth d'Autriche),儘管查理九世在位十多年,但也於二十四歲英年早逝,只好由最後一個兒子亨利三世繼位,據說瓦洛王朝歷任皆是政治聯姻,唯有亨利三世與來自洛林的皇后露易絲(Louise de Lorraine)是真愛,亨利三世最終因新舊教之爭被刺殺身亡,瓦洛王朝已經沒有男丁了,只好由來自波旁王朝的遠房表弟亨利納瓦(Henri de Navarre)與凱薩琳才貌兼具的女兒—瑪格麗特公主(Marguerite de France)政治聯姻,亨利納瓦更名為亨利四世,然而亨利四世並不愛瑪格麗特,與她也沒有任何孩子,他再娶了佛羅倫斯的瑪麗麥迪奇(Marie de Médicis,凱薩琳麥迪奇的遠房堂妹)為后,生了兩個兒子,即未來的路易十三(Louis XIII)與加士東奧爾良(Gaston d'Orléans),瓦洛王朝在皇室血脈中斷後便告終而改朝換代了。從王與后過往的愛恨情仇回到現實,展間裡的錢幣都是真品,儘管放置錢幣的玻璃窗有上鎖,館方還是設了多層防護,像是只要輕微碰觸就會異常敏感的警報器,每周至少作響三、四次,不只會嚇到多數無辜的觀光客,沒有注意到有觀光客誤觸警報的工作人員也是膽顫心驚啊!
皇后藝廊(Galerie de la reine)
在這展間展示的是什麼樂器?
        從小門左轉進展間⑧:皇后藝廊(Galerie de la reine),這裡除了是皇后凱薩琳麥迪奇的收藏展間外(今日作為人物畫展間),也是連結公領域與私領域的通道,作為接待其他王公貴族、晚宴(舞會、音樂會)或加冕儀式(apparat)的場合。地板磁磚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藍,建築師杜邦將此展間修復得很亮眼,有時沒事打發時間,同事Patrick會故意問我問題:「考考妳!」我都會回答:「盡管考!」還沒把各展間作品摸透的我很多次都會被考倒,畢竟他已經在此工作好多年了。問題像是「在這展間展示的是什麼樂器?」我直接回答:「鋼琴。」沒有意識到答案不可能那麼簡單,完全答錯,原來那不是鋼琴,而是「大鍵琴」(clavecin),玩法則是要把琴鍵彈撥起來的,琴鍵還是木製,我真是有眼不識極品。另一個問題就很機車了,「這個展間右手邊牆上的畫作,畫裡的女性是誰?」又被考倒了,若是問我展間左手邊的人物畫作,我還略知一二,幾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學者,像是陳述此中心思想「我們並非生來就是人,而是成為人」(On ne naît pas Homme, on le devient.)的義大利哲學家伊拉斯莫思(Érasme)、義大利文學家但丁(Dante)、捍衛法國文學的薔薇詩人洪薩(Pierre de Ronsard)等等,正前方的法國國王人物畫像也算簡單,但右手邊那一幅真的太難,畢竟這幅畫作沒有介紹立牌!原來Patrick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誰,剛來工作時,他說他問了導覽員,無從考證的一張畫作,導覽員也只能說是位貴族女孩,所以答案就是某位貴族(翻白眼)。問題又如「為何這展間地板的磁磚有幾塊的藍跟大多數不同?」嘿嘿,這次考不倒我了,少數的藍磁磚顏色較暗,是最初十九世紀末建築師杜邦修復的,大多數的藍磁磚則是2000年再翻修的,因此顏色不同。終於答對了,在這裡工作,真的還是要多看多問多做功課啊!
晚宴(舞會、音樂會)
法國國王人物畫像
        前往下一個展間⑨:后之衣帽間(La garde-robe),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歷任皇后更衣的空間,自安娜布列塔尼開始就有女侍協助更衣,到凱薩琳麥迪奇時協助更衣的女侍達兩百人,皆是萬中選一才貌兼具,她所創立的這群女侍團(escadron volant)還有另一個重要功用,以才貌接近重要朝臣當間諜,竊取重要訊息,所謂的美人計啊!然而,今日在這個小空間已經看不到她們的華麗衣裳,只有幾幅歷任皇后的人物畫與肖像,像是體弱多病的克勞德公主、年紀輕輕就守寡的瑪麗史都華(當時法國守寡是披白色頭巾,凱薩琳麥迪奇帶進義式的黑色守寡服儀)、又名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的傳奇人物瑪格麗特公主、牽著小小路易十三的瑪麗麥迪奇。最後一幅有路易十三跟瑪麗麥迪奇的人物畫總是吸睛,一開始大家都會以為瑪麗麥迪奇牽著一位小女孩,但明明畫上有寫這是剛滿27個月的路易十三,原來法國皇室傳統會給七歲以前的小男孩穿裙裝,這真是太特別了,也難怪法國歷任國王的穿衣風格與品味如此特殊,尤其是太陽王路易十四!
守寡的瑪麗史都華
牽著小小路易十三的瑪麗麥迪奇
        這裡還有幾幅畫展示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如何美白(文藝復興時期的女生認為古希臘羅馬的女性有金髮與白皙的額頭是美麗的象徵,我心裡偷偷說原來種族歧視這麼早就開始了),當時沒有面膜,只能以萊姆汁或蟾蜍血自製美白霜,有英美人士看到介紹立牌還跟我確認真的是蟾蜍嗎?我們查證單字後只能一起做出驚訝與不可思議的表情!
drawers and small boxes for the make-up
        重頭戲在展間⑩:皇后閨寢(Chambre de la reine),這裡也是另一位工作人員駐守點,為了巡視觀光客是否恣意撫摸床舖、床簾,甚至大喇喇地躺下去,大概有一半的觀光客會想要去碰那張床吧,尤其是孩子們,人少時我們會前往輕聲告知,人多時我們可就不留情面拉開嗓門嚴肅地說「請勿觸碰」,這時碰床的觀光客馬上成為全場的焦點,尷尬無比,但總還是會遇到那種講不聽,還跟我說碰一下沒關係的外國觀光客,這時只能解釋這床是十九世紀末古物,大家都去碰的話很快就會壞了,而且這裡到處都有攝影機連線到保全室。但這畢竟是少數,多數觀光客都是很遵守參觀禮儀的,尤其會看到法國爸媽帶著小朋友來參觀城堡,邊看邊介紹文物,還會提醒孩子不要亂碰,有時甚至是小朋友輕聲朗讀立牌上的展間介紹給爸媽聽,互相討論展間裝飾與古物,那畫面看在眼裡格外溫馨、感人,美感教育從小、從家做起。
皇后閨寢(Chambre de la reine)
凱薩琳麥迪奇帶進義式的黑色守寡服儀
        這間被建築師杜邦設計還原為凱薩琳麥迪奇的閨房,房間的天花板、地板、煙囪上到處可見由兩個C與一個H交織的字母圖樣,就是代表凱薩琳麥迪奇與其夫婿亨利二世的名字開頭,圖樣看起來也有D,傳聞有二,一為亨利二世(Henri Deuxième)全稱的縮寫H和D,另一為其情婦黛安娜(Diane de Poitiers)的名字縮寫D,見仁見智囉!在這展間,很多觀光客都覺得皇后的床也太小了吧,一般人真的睡得下嗎?導覽員都會做如下說明:史料多寫當時的床為客製化,會依主人身高去丈量長度,以節約製作材料,而我們所見的這張床長度也是有190公分,一般女性是睡得下,但是國王與皇后的床在當時很常是臥榻,作為接見王子、公主或親信的場合。至於他們到底睡在哪裡呢?Patrick告訴我可能是城堡中較隱密的地方吧!展間中有一介紹立牌說明皇后的一天:皇后一早起床,王子、公主與親信女侍們會前來問安,接著會一起到隔壁小禮拜堂(L'oratoire,展間11)做彌撒(天主教為當時法國國教,國王與皇后都是虔誠教徒),接近中午時分會在此接見貴賓。
小禮拜堂(L'oratoire)
用完午餐後,繼續接見其他選定的訪客。下午時分,皇后、公主或其他貴族女性會一起欣賞男士們的動態活動,像是騎馬或射箭,多會押注看誰獲勝。不要小看這些女性,她們自幼也是會騎馬跟射箭的,只是受於禮教規範,她們多做靜態活動,像是聊天、到書房(Studiolo,展間12)閱讀、吟詩、撥弦或刺繡,只要不是閒著都好,晚餐後回到皇后藝廊(展間8)參加舞會或音樂會等晚宴。看完這只能自嘲,你我皆凡人,摸摸鼻子繼續上工,作夢比較快!
書房(Studiolo)
        欸,布盧瓦城堡沒有國王寢宮嗎?當然有,從皇后閨寢旁的迴旋梯再往上走一層樓就是囉!(待續)